收藏本站
我的資料
   
查看手機網站
其他賬號登錄: 注冊 登錄
      學校文化設計圖書專題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從1.0走向2.0

 二維碼
發(fā)表時間:2018-10-11 19:46

——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走向與思路

  摘要: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機制和路徑,但是,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視不夠、應用不深入、創(chuàng)新實踐不強等問題。面對新時代國家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服務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上下功夫,重在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和服務向大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和服務轉變,實現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轉變,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發(fā)展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轉變。

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長

  現在思考教育問題需要考慮兩個大的時代背景,第一個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的社會背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zhàn)略判斷有非常深刻含義?!靶聲r代”是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時代,也就是說現在我國進入了強國建設的時代。落實到教育上,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抓起,建設好每一所學校,培養(yǎng)好每一個孩子。第二個是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它具有和農業(yè)社會以及工業(yè)社會不同的特點。在這樣兩個大的背景下,即我們國家進入新時代、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并做出深刻總結的。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

  一、逐夢新時代,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大對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它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戰(zhàn)略判斷。新時代是我們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如果要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要為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是不是做好準備了呢?新時代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引領能力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才能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zhàn)略,引領人類未來發(fā)展方向。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面對新時代,大家不僅要在心理上準備到位,把心態(tài)調整到位,而且還要滿懷自信,勇于擔當。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未來中國的教育若要穩(wěn)穩(wěn)地立于世界教育中心,引領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潮流,就需要我們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標、新任務、新部署和新要求。教育部長陳寶生講到:“從十九大開始,教育的主題變了?!苯逃闹黝}是什么呢?就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教育部黨組,2017)。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7日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現在講的現代化是信息時代的現代化,不是農耕時代、也不是工業(yè)時代的現代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化就是要以信息化為前提、為支撐、為基礎。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3月13日印發(fā)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創(chuàng)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耙_展啟發(fā)式、探究式、研究式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試點。改革基礎教育培養(yǎng)模式,尊重個性發(fā)展,強化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太夠,特別是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方面還有欠缺。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機制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fā)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系統(tǒng)改革與完善教學方式、辦學模式,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guī)律。過去我們講符合教育規(guī)律講的比較多,但是要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講的比較少。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了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過去我們的教育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實現快速趕超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呈現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現象(錢穎一,2016),這就不完全適應國家新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也就是說,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少,引領性人才很少,領袖型人才很少,這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短板。要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或者說要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在這個方面可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在各個領域,中國都需要有國際領軍人才或領袖人才。領軍人才和領袖人才要有領袖的氣質,要有領袖的才能,要有家國情懷,要有國際視野。這些如果只是從大學才開始來培養(yǎng),那是來不及的,必須要從中小學開始,包括現在講“雙創(chuàng)教育”,僅從大學抓是不夠的,必須得從小學開始。

  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社會背景,對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引領信息社會發(fā)展,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重構教育體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已經成為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二、展現新氣象,教育信息化取得飛速發(fā)展和顯著成效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教育部黨組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教育戰(zhàn)線的不懈努力下,通過長期建設和逐步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各項標志性工程和重點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性成效,各項指標基本實現了翻倍增長,正在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總體上超越了預期目標,呈現出應用深化不斷加強、創(chuàng)新案例競相涌現、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局面,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肯定。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非常明確:“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確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形成了成體系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和戰(zhàn)略部署。加粗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教育信息化寫入中央全會決議,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十九大強調要辦好網絡教育?!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了八項信息化重大工程,都與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息息相關,并將教育信息化列入九項教育現代化重大工程,強調要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引下,先后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并聯(lián)合九部門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部署了“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和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等七項重點工作,還聯(lián)合五部門印發(fā)了《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此外,每年都印發(fā)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形成了全方位的整體部署,構建了新時期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藍圖。在總體規(guī)劃和方案的指引下,各領域按照總體部署狠抓細化落實,在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教師培訓、管理信息化、網絡安全等各方面,都出臺了指導意見。

  2.建設了發(fā)揮我國制度優(yōu)勢的教育信息化組織保障體系。教育部成立了以陳寶生部長為組長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教育信息化領導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十八大以后,中央成立的幾個領導小組都是由總書記掛帥的,中央網信小組是其中一個,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各個省、各個市也都成立了以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可見黨中央對于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都設立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其中27個省份明確了責任體制,市縣和學校也在不斷強化教育信息化工作內容,形成了職能部門、業(yè)務推進部門和技術支持部門協(xié)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各地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開展了兩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專項督導,有效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

  3.形成了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全面突破的工作態(tài)勢?!皩拵ЬW絡校校通”發(fā)展迅速。近五年來,全國中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90%,多媒體教室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3%。不少省市從教學實際需求出發(fā),建設了教育城域網,學校網絡教學環(huán)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基礎條件進一步夯實?!皟?yōu)質資源班班通”不斷深化。教育部連續(xù)開展了三輪“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截至2017年10月,參與的教師達到了1500萬人次。當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資源建設的重點,已經從教師備課資源向學生學習資源轉變,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從匱乏到富足的轉變。“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跨越式發(fā)展。近五年來,師生網絡學習空間數量從60萬個提升到6300萬個,應用范圍從職業(yè)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xù)教育。在數量猛增的同時,質量和效果也在不斷提升,很多地方運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個人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帶動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具規(guī)模。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優(yōu)化升級,數字教育資源正逐步向全國互聯(lián)互通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轉變。截至2017年10月,服務體系注冊用戶已達到6800萬人,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應用。“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管理信息化格局已經建立,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學生、教師、學校的數據庫,已收集到60萬所學校(機構)、2.5億學生、1700萬名教師、227萬座中小學校舍信息,基本實現了學?!耙恍R淮a”,師生“一人一號”,有效地支撐了教育核心業(yè)務的開展。政務信息系統(tǒng)共享工作有序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升。通過組織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完成了1472萬人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近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10多萬名中小學校長、20多萬名職業(yè)院校教師經過培訓,信息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4.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子。在實踐中,我們從中國國情、教情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我國制度優(yōu)越性,精心謀劃、創(chuàng)新方法、狠抓落實,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子,可以概括為“1238”:一個核心理念,兩條基本方針,三大關鍵舉措,八類應用模式。一個核心理念,就是把推動和服務教育改革發(fā)展,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作為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問題。只有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體系,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推動教育體系的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構,才能達成促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教育發(fā)展水平的目標。兩條基本方針就是堅持應用驅動和機制創(chuàng)新,以應用為導向,以基礎建設營造應用環(huán)境,以培訓促進應用效果,以評價提升應用水平;同時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業(yè)參與建設,學校持續(xù)使用”的機制。三大關鍵舉措就是將轉變觀念、培訓提高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將試點先行、以點帶面作為推動工作的基本方式,將開放合作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八類應用模式包括資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師應用模式、課堂應用模式、數字校園模式、網絡學習空間模式、校際應用模式、區(qū)域整體推進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模式。這些都是對各地和各校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應用模式方面形式多樣探索實踐的歸納總結,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對于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進展和發(fā)展成就,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長概括為“五大進展”和“三大突破”。“五大進展”是“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取得重大進展,即“寬帶網絡校校通”發(fā)展迅速,“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不斷普及深化,“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跨越式發(fā)展,“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具規(guī)模,“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應用。在此過程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我國教育信息化國際影響力大幅增強。2015年中國政府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青島召開了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全球90多個國家教育部長參加了會議,這是一次真正的由中國主導、分享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世界大會。我們知道,在農耕時代中國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那時的教育支撐了中華帝國的建設與發(fā)展。但在工業(yè)時代我們的教育落后了,我們雖然也辦了現代的學校,但關鍵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落后了?,F在進入信息社會后,中國要找回自己的教育自信,中國要在教育領域有話語權、主導權。習近平主席專門訪問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中國政府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青島舉辦的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都表明了中國要在教育領域深度地參與全球治理。這里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引領,包括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這個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創(chuàng)造?!叭笸黄啤笔侵附逃畔⒒瘧媚J饺〉弥卮笸黄疲鐣⑴c的推進機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探索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路子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反思新問題,重新認識新時代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發(fā)展

  在信息化洪流的沖擊下,我國教育信息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2017年11月21日在濟南召開的“2017中國高校CIO(首席信息官)”論壇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長楊宗凱講到一個觀點,值得深思。他說:“一些高等學校是把教育信息化當作后勤工作來管理的?!比绻沁@樣的話,這些高校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學習理解是相當不夠的,尤其是對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思考得不夠。信息化是推進教育變革的革命性力量,是要帶來革命性影響的?!秶抑虚L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唯一一個講到“革命性影響”的地方就是信息化,即“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我們對此要高度重視。

  如何利用信息化進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教育,讓我們的學生不只是成績好,不只是知識扎實,不只是會考試,而且還真正能夠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真正能夠融會貫通,這個是需要在信息化方面深入思考的。最重要的是要在應用上、在應用效果上下功夫。而首要的應用就是課堂教學的應用,這個非常重要?,F在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知識很扎實,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上海參加的PISA測試,遠遠把發(fā)達國家甩在后面。如果從傳授知識和知識扎實程度以及會考試來講,中國的教育遠遠把發(fā)達國家甩在后面。今天我們雖然進入了新時代,但是如果要走到世界舞臺中央,要為全人類做重要貢獻,要讓全世界都認可中華民族,那就需要我們對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從19世紀以來,我們在這方面的成績是不夠的。但是在古代,中華民族是很驕傲的。在中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的時候,西方社會還處在什么狀態(tài)?但是從19世紀以后,在現代科學方面中國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以致于我們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這是我們的教育要深刻反思的?,F在進入新時代了,如何撐起中國作為強國的這個新時代,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教育是要做出新貢獻的,特別是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

  當我們走到世界舞臺中央時,全人類都會看著你。此時,你要為他們帶路。但是,我們能不能帶好路?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領軍人才。我們如果跟著別人走,能夠走得很好而且很快,但是今后的問題是你能不能在前面帶路?現在在我們國家的科技領域之所以很難獲得諾貝爾獎,坦率地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缺少能提出諾貝爾獎層次的科學問題的人,也就是我們還沒有培養(yǎng)出在全球范圍內真正拔尖的具有引領性、原創(chuàng)性的人才。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新時代的教育究竟該如何開展。

  現在的信息社會發(fā)展得太快,人工智能發(fā)展得太迅速,這會給教育帶來極大的沖擊,對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更是如此。過去講的很多好的理念,我們都奉為至寶,現在就不一定適用了。比如過去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等,現在看來不一定全對。這就是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過去的傳統(tǒng)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人腦當硬盤用,不管學生有沒有理解,都往里面裝。但常識告訴我們,電腦、手機裝的東西越多,運行越慢,人腦也是一樣的。這就需要我們再思考,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究竟該如何開展。

  四、開啟新征程,以信息化2.0服務支撐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

  當今社會已經邁入信息社會,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思維、學習方式都受到信息社會巨大的影響,全球教育發(fā)展已被深深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更加開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教育,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快樂學習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教育,是更加強調終身學習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有其目標,我個人認為幼兒園的“三好”應該是吃好、睡好、玩好。小學階段重要的是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這是創(chuàng)新的源頭。但是現在的教育恰恰相反,很多做法或者教法都在扼殺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多孩子沒上學之前很愛問問題,尤其是家長帶他們出去玩的時候,看到什么都好奇,都要問。讀了幾年書以后,知識增加了很多,但是卻變得沉默了,提不出問題了。中小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今天我們非常強調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而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非常重要。此外,閱讀能力也要高度關注,因為現在孩子母語學習能力在下降,基本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在下降。PISA測試為什么要考閱讀?因為閱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人家提出什么,你不僅要能聽懂、看懂表象背后的本質的東西,還要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杜占元副部長把人工智能帶來的革命稱為“零點革命”,并提出了如果未來機器都能思考了,教育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五種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及謀劃未來的能力。這種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體會。而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十九大之前,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教育信息化1.0”;從十九大以后,則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每個人都要成為教育信息化2.0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和創(chuàng)造者。進入信息化2.0時代,有如下三項重點工作需要落實:

  一是我們要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加強對學習認知和學習行為規(guī)律的研究,實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學評價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蹤監(jiān)測教學評估過程,開展學情分析,準確評估教學和學習效果,變單一評價為綜合性多維度評價?,F在的過程評價太少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僅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質培養(yǎng)轉變。統(tǒng)籌各種力量,致力于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學校建設標準,建設泛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構建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能化平臺。

  二是發(fā)展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建立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產業(yè)保護機制,將優(yōu)質教育資源輻射到每個學校,縮小數字教育鴻溝,鼓勵多樣化教育服務;優(yōu)化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質量標準;探索運用市場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新機制,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為各級各類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三是探索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茖W布局構建教育業(yè)務管理信息系統(tǒng),加快形成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學習者和教與學全過程的教育管理與監(jiān)測體系;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資源開放目錄,形成規(guī)范統(tǒng)一、互聯(lián)互通、安全可控的國家教育數據開放體系;構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抵制不良信息侵襲,確保網絡和數據安全。

  與此同時,邁入2.0時代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如下三個方面進行轉變:

  一是要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和服務向大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和服務轉變。今天的人類社會是一個互聯(lián)網+的時代,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開發(fā)各種線上資源,提供多種類型的線上服務,推動各行各業(yè)、推動終身學習向信息化方向和目標發(fā)展。不僅是在校學生,而且是社會上的每一個學習者,只要他們愿意,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真正實現人人能學、隨時隨地可學的愿景,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在互聯(lián)網上提供資源開發(fā)服務的也不只是學校師生和專門為教育服務的機構。

  二是要實現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轉變。較之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素養(yǎng)具有更為廣泛和深刻的內涵。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技術性的措施,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則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做到師生不僅僅會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術,同時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師生要具有信息化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法。信息素養(yǎng)成為信息社會師生的基本素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刻轉變師生、尤其是校長和教師的信息化理念和認識,讓信息化思維、互聯(lián)網思維植入到學校管理和教書育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三是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發(fā)展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轉變。當前研究和實踐比較多的是信息化如何與學校教學、學校管理進行深度融合,讓信息化教學和管理成為學校工作常態(tài)。在此基礎上,要實現信息化應用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進行信息化時代教學、管理、服務的思路創(chuàng)新與方法創(chuàng)新。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學、教育管理學,從理論到方法一定有不同于以往之處。如何進行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是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面臨的更為艱巨的任務,這需要理論界和實踐界共同的努力。要加強對智能時代人的學習與認知的研究,大力推進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融合,推動教育研究的科學發(fā)展。從2018年開始,自然科學基金委在科學基金申請代碼中增設教育科學研究申請代碼(F07),支持用自然科學的手段、自然科學的范式,來研究教育科學問題。這一塊過去在自然科學方面沒有進行布局、沒有相關研究,所以我們現在講的教育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感性的、經驗式的、缺乏實證研究的規(guī)律。在面臨社會上的很多教育難題、很多重大責任問題時,我們之所以不能夠很有底氣地出來給予解釋說明,就是因為我們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研究不夠。所以,從2018年開始我們要用自然科學的方式、自然科學的手段,推動自然科學特別是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認知科學)、社會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教育的基礎問題,推動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支撐新時代的教育。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它將深刻變革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并肩負起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研究院微信公眾號:jwjyyjy  微信咨詢:1473078166   項目在線咨詢

郵箱:jwtedu@163.com 咨詢直線:13910032880

敬文研究院網站:www.traveldateme.com

二維碼.gif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網站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