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資料
   
查看手機網(wǎng)站
其他賬號登錄: 注冊 登錄
      學校文化設計圖書專題

沈曙虹 | 辦園理念:指引辦園方向的觀念體系

 二維碼
發(fā)表時間:2021-11-16 17:20

20世紀末開始,“理念”一詞廣泛出現(xiàn)在基礎教育領域,并成為學校推進教育改革、落實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依據(jù),成為學校追求辦學特色、改進治理方式和多元化發(fā)展的基礎,并由此提出了“辦學理念”的概念。這個概念移植到幼兒園的文化管理當中,從而生發(fā)出“辦園理念”的提法。在《園所文化力:園所文化建設的關鍵概念》(見本刊今年第6期)一文中,我談到園所文化力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力、行動力和形象力,它們分別通過辦園理念、辦園行為、辦園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辦園理念是園所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
那么什么是辦園理念呢?
辦園理念是在國家相關教育政策指引下,由幼兒園教師創(chuàng)造并共享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核心價值的統(tǒng)帥下對本園一系列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思想的園本化、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指引辦園方向和方法的觀念體系。
說到觀念體系,從道理上講,它就應該是一個要素齊全、邏輯連貫、層次分明的組合。一般而言,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辦園理念,它基本的觀念組成有本體觀、屬性觀、目的觀、人性觀和實踐觀。
首先來談本體觀。什么是本體?就是指事物的本原、本質。當你問事物源于什么、或者事物本質上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把握著事物的存在時,這就觸及了事物的本體。本體決定了事物是什么,決定了事物會怎樣。打個比方,中國文化以德性為本體,注重人際關系和人倫道德,因此中國人自然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父母在不遠游” “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傳統(tǒng)價值觀與行為模式,連吃飯都習慣于圍坐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西方文化以個性為本體,更看重個人的獨立性、能動性,因而西方人的行為模式多是特立獨行,吃西餐也是分餐式。由此而言,所謂辦園理念的本體觀,就是對幼兒園本質的認識,是指從幼兒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形成的,對本園存在與發(fā)展最基本、最根本的依據(jù)的認識。我們幼兒園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幼兒園一切活動和全部精神財富的共同前提是什么,我們幼兒園存在和發(fā)展最高的支撐點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本體觀。通俗地說,本體觀思考和回答的是幼兒園生存與發(fā)展“依據(jù)什么”的問題。
本體觀一般可以用“核心理念”來表述。關于核心理念的話題,我將在下一期文章中專門論述。
其次來談屬性觀。什么是屬性?就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內在特性。比如茶杯,它是一種盛裝飲用水并且可以端在手里飲用的器皿。這么一界定,就把它與臉盆、飯鍋、水缸等可以盛水的器皿區(qū)別開來了,甚至也與水瓶等其它盛裝飲用水的器皿區(qū)別開來了;即便同是茶杯,也還有玻璃、陶瓷、紙質、塑料、金屬、紫砂等不同材質,這不同材質也就構成了不同茶杯的屬性。正由于每個事物都有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特性,才形成了風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所謂屬性觀,就是對不同事物獨特本質的認識。每所幼兒園都有獨特的建園背景、歷史沿革、生存環(huán)境、師幼狀況、教育理想等,這也就意味著每所幼兒園的屬性各不相同,那么我們就需要建立起辦園理念的屬性觀,就需要對本園內生的、必然的、不可或缺的性質,以及對本園不同于其他幼兒園的獨特本質加以分析和提煉,并明確表述出來。通俗地說,屬性觀思考和回答的是我們幼兒園“是什么”的問題。
屬性觀一般可以用“辦園/品牌定位”來表述,它是對幼兒園本質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本園現(xiàn)實形態(tài)和未來趨勢的結合點上對辦園宗旨和特征所作的高度概括。
第三是目的觀。人是有目的的存在,幼兒園的存在同樣如此,一是要合乎規(guī)律,這是求真;二是要合乎目的,這是求善。有人說,幼兒園存在的目的已由黨和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指導方針規(guī)定好了,幼兒園只要堅定貫徹就行,除此以外不必、也不可能有其它目的。這話從宏觀層面看確實有理,但它只看到了共性,忽略了每所幼兒園都是個性存在,比如因為園本課程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辦園追求。由此,所謂目的觀,就是對自己幼兒園存在的獨特理由與意義的認識和信念,是對理想的幼兒園愿景的終極性判斷。通俗地說,目的觀思考和回答幼兒園“為了什么的問題。
目的觀可以用“辦園使命”來表述,它表達的是本園為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fā)展和兒童的培養(yǎng)承擔何種義務,一般可包括育人使命(也可稱為培養(yǎng)目標,即回答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發(fā)展使命(也可稱為辦園愿景,即回答辦什么樣的園)。
第四是人性觀。幼兒園是師幼生命成長的地方,這就決定了教育活動的進行必須建立在對美好人性向往的基礎之上。良好的幼兒教育首先應對人性做出合適的理解,需要在對幼兒園成員“是什么樣”的分析和把握的前提下,對教師“應該是什么”“應該怎樣”等理想狀態(tài)寄予最大期待。所謂人性觀,就是指對本園教師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基本精神理性的認識及其主張。通俗地說,人性觀思考和回答的是幼兒園教師“信什么”的問題。
人性觀一般可以用“園訓”來表述,就是幼兒園提出的對全體教師具有規(guī)范、警策與導向作用的行動口號。
最后是實踐觀。辦園就是一種實踐行為,實踐是幼兒教師的存在方式。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就告訴我們,實踐是有指導思想的,以什么樣的觀念投身教育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實踐觀,就是對幼兒園的理念和理想如何體現(xiàn)在行動上的認識。通俗地說,實踐觀思考和回答的是本園“怎么辦”的問題。幼兒園的實踐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但歸結到最后不外乎兩大類:教育(包括養(yǎng)育)和管理。
實踐觀一般可以用“教育理念” “管理理念”來表述。前者是指我們對教育活動內在規(guī)律的認識,是對教育行為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原則;后者是指對本園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原則與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達。
由上可見,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辦園理念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具有自己的觀念結構。這個結構大致如下圖所示:



在這個結構體系中,本體觀回答幼兒園“依據(jù)什么/從哪里來”,屬性觀回答幼兒園“是什么/在哪里”,目的觀回答幼兒園“為什么/要去哪里”,人性觀回答幼兒園“信什么/以什么精神狀態(tài)去”,實踐觀回答幼兒園“怎么辦/如何去”。以此看來,這五個“觀”正是從不同側面,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形式,直接指向幼兒園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哲學問題,是辦園最重要的、必須回答的、缺一不可的問題,因而這些觀念的完整表達與有機結合,就構成了辦園理念體系。


研究院微信公眾號:jwjyyjy  微信咨詢:1473078166   項目在線咨詢

郵箱:jwtedu@163.com 咨詢直線:13910032880

敬文研究院網(wǎng)站:www.traveldateme.com

二維碼.gif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網(wǎng)站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