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學校文化 二維碼
發(fā)表時間:2016-02-05 11:55 近年來,隨著學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文化建設”一語,不論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報告中,還是在基層學校的工作計劃中,都被越來越多地使用。許多學校把學校文化建設作為本校深化改革、特色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推動。然而,透過轟轟烈烈的學校文化建設運動,仍可見諸多值得深思之處。 英文中的“school culture”一語,在漢語中有兩個對應詞,即校園文化、學校文化。校園文化概念,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且延續(xù)至今,在經(jīng)歷了一場以“文化”之名反文化的“文革”之后,學校開始重視除課堂教學之外的環(huán)境與活動的教育價值,這個時期的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環(huán)境文化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前者如黑板報、墻報、宣傳欄,多是配合“植樹節(jié)”“五講四美”等主題活動,到后來,一些學校開始在校園中矗立材質不同的雕塑,但真正反映學校教育理念、價值追求與學校精神的校園雕塑并不多見。開展各種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另一主要內容,如組織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等。今天看來,這種“校園文化”的認知與行動,往往局限于空間環(huán)境與學生活動。 我們雖然倡導以“學校文化”概念取代“校園文化”概念,但并不否定人們對“校園文化”已有的共識與實踐,只是因為它的局限性。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當我們談學校文化時,理應考察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的“學校組織”之文化。正如著名學者迪爾(Deal, T.E.)和肯尼迪(Kennedy, A.A.)在其《企業(yè)文化:現(xiàn)代企業(yè)的精神支柱》(1982)中考察企業(yè)文化時所指出的,組織文化就是組織中人們做事的方式,由組織環(huán)境、價值、英雄、習俗和儀式以及組織中的文化網(wǎng)絡共同構成。其中,價值是組織文化的核心。沙因(Schein, E.H.)在《組織文化與領導》中將組織文化看成是組織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融合過程中獨創(chuàng)、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而來的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由此,我們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哲學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當學校形成了反映自身辦學理念的教育哲學后,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便是如何將學校教育哲學貫徹于學校日常生活之中。 學校日常生活,既包括學校的課堂生活、校園生活,也包括學習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狹義的文化生活;學校日常生活的主體,則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學校文化,也就既有教師文化,也有學生文化,更有反映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互動關系的學校組織氛圍,自然也包括這兩大主體生存于其中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文化不同于社會文化,社會文化是紛繁復雜的綜合體,學校作為以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為主旨的簡約化的社會組織,理應反映社會主流價值。如沃勒(Waller,W.)在其《教學社會學》中所研究的,學校文化包括年輕人(學生)的文化和成年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兩部分。這種有意安排的文化,即是與社會主流文化價值相關聯(lián)的文化,是人們的教育期望。如此,學校文化充滿著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應然文化與實然文化等諸多層面的矛盾或沖突。學校文化建設,不是學校變革的招牌,也不只是學校宣傳的“口號”,更不是為“文化”而“文化”的建設過程,而是一個發(fā)揮著重要教育作用的以“文”“化”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用社會主流價值與學校教育哲學的核心價值等正能量元素引領和改造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又要適時地進行學校文化改造,如革除繁瑣刻板、整齊劃一的“鐵籠”般制度之網(wǎng),更要注重從師生生活的細微處觀察、考察和挖掘師生生活中的積極元素,從而形成強大的學校文化“場”。(作者:范國睿,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學部教授,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 《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