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建筑設計 二維碼
發(fā)表時間:2018-05-05 20:16 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的新校區(qū)設計,以取自傳統(tǒng)土樓的形式和高度復合化的功能組織,解決了用地緊張、需求眾多的困境。飽滿的弧形教學樓將操場包圍在中央,其外圍墻面厚實,確保安全,內側玻璃通透,確保視線通達,以利師生交流。 首層平面圖 建筑的主要開口朝向南側,為主樓爭取了更多的采光面,也阻擋了冬季的北風,并利用遮陽、通風等策略增加對自然氣候的適應。在位于地下室的下沉庭院周邊布置了排練廳等需要采光的教室,周邊安排游泳池、餐廳、教師餐廳、廚房等功能。 整個學校的建筑物,是一個綜合體。走進去之后,就可以一直在室內穿行,四通八達,風雨不誤。走在這個綜合體樓里,看不見慣常的長走廊一側或兩側一間間并列的教室,而是“三室一廳一衛(wèi)”的“家”格局。這樣的設計不是直接“照搬”家庭空間,而是從遵循世界最佳學校教育知識和實踐、符合兒童終身發(fā)展的獨特“班組群”的空間設計——在這里,教室空間轉變成家庭式的生活學習基地,三個房間中分別“住”著來自不同年級的三個班的同學,他們組成一個“班組群”;教室布局采用組團形式,每三個教室共用一個開放教室,通過靈活隔斷實現(xiàn)教學空間的多樣變化,可滿足教學指導、集體討論、自習、活動等多種功能需求。 教學單元示意圖 三間教室的墻壁都是可移動的隔斷板,平時三個班級的學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學習,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隨時可以打開不同的隔斷板。兩個或三個班級自由組合在一起,開展多樣的真實的學習。 新校區(qū)的主門廣場呈現(xiàn)“凹”字型,主動從建筑紅線向內退了10米,為家長接送孩子讓出一個緩沖地帶;校門兩側設計了座椅,是供社區(qū)往來人員休閑之地。這是學校與社區(qū)對話的開始,也是將社區(qū)融入教育共同體的開始。 室外操場位于風雨操場屋頂,因此在屋面鋼結構架跨中設置了阻尼器,以滿足在屋頂活動時的安全和舒適性需要。二到四層的外廊采用外挑樓板,為陽臺綠化種植預留了條件。 剖透視圖 建筑當中有一系列寬敞、開放的一體化空間,讓教學與學習超越“教室+走道”的局限,校園里的每個空間都可以成為“真實的學習”的發(fā)生地。 校園本身就是一種教具,而且是學生所接觸的最大也最直觀的教具。每天置身其中,全方位感知著這個空間,發(fā)生所有故事,通過一磚一瓦,一窗一墻,一草一木留下深刻的印記。 中關村三小新校區(qū)的建設是一種主動創(chuàng)新的嘗試,適應當今教育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教育者是推動教學空間變革的動力。當建造一座學校時,是應該先有校長和老師,還是先有校舍?我認為發(fā)展到當今的時代,不應該簡單地給校長和老師一個校舍設計,而是要校長和老師共同暢想要一座什么樣子的學校?!叭珪r段教學”的理念很有必要,課外教學的重要性不亞于課內,不能讓孩子離開了教室就不會學習,而應當充分利用建筑空間的魅力,將教學活動從狹義的教室中解放出來,讓更多教職工認同,并在響應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給教學有更豐富的空間和認知體驗。 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將它視為一個大家庭。 ——設計主持 劉燕輝 |